電商趨勢:虛擬現(xiàn)實、智能試衣購物場景
從美國的思路看,想要抓住80、90后的市場,技術因素是絕對不能少的,零售商必須將新技術和用戶的智能設備連接起來,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的滿足自己的需求。
對于零售業(yè)來說,個體化(Personalization)是個老詞——準確地說,十多年前就有了,但是我們今天還在說,不過和當年不同的是,很多當年根本無法實現(xiàn)的東西,現(xiàn)在都可以很大程度上實現(xiàn)了。
舉個例子,定位技術。
起初我們只有GPS來找路,不過現(xiàn)在,我們已經(jīng)通過iBeacons技術實現(xiàn)店內(nèi)的定位了。就拿美國第二大折扣商塔吉特(Target)來說,只要你走進那個“迷宮般的大店”,你就可以拿出手機享受到基于店內(nèi)定位的福利:你能找到想要去的商品貨架、附近商品推薦、尋求店員幫助(店員會來到你面前幫助你)。而且,通過iBeacons技術實現(xiàn)個性化的零售商已經(jīng)越來越多了,這早就成為美國零售商提升店內(nèi)體驗的重要法寶了。
這個例子明顯就是為了80后、90后這一代顧客——沒有手機活不了,什么都想自己來,但是在必要情況下依然需要幫助。在美國,這一代顧客占人口比例達到3成,而中國,盡管加速進入老齡化時代,但是80、90一代的數(shù)量依然近四分之一。
如果想繼續(xù)為這一代服務好,我們還有好幾件事要做。
虛擬現(xiàn)實+社交媒體
近年來,投資圈最火的關鍵字中,一定有一個叫做“可穿戴設備”的東西,各大廠商也都在這方面做著嘗試:此類設備的理念核心在于知道用戶是誰,進而可以不用鑰匙打開家門、不用信用卡而買飲料。
如果將這些和零售行業(yè)聯(lián)系起來,那么一部分的核心在于變革電子商務行業(yè),另一部分在于提升顧客店內(nèi)體驗。
這其中虛擬現(xiàn)實(Visual Reality,簡稱VR)被一些人認為可以直接變革零售行業(yè)——畢竟你只要戴上眼鏡,就可以體驗店內(nèi)購買的感覺了。而隨著一些社交媒體在VR方面的發(fā)力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一跳“社交媒體+購買”的路徑,這甚至將改變傳統(tǒng)電子商務——別忘了,我們痛斥電子商務時,總在說,“根本沒體驗”。
從實際來看,已經(jīng)有零售商開始嘗試了。2014年圣誕節(jié),塔吉特在4個線下店鋪中開放特別區(qū)域。消費者可以在此使用谷歌的Project Tango平板設備,這款設備和傳統(tǒng)平板的最大不同在于,它配備了一個3D攝像頭,因此將店鋪“變成”一個3D的冬日游樂場:隨著消費者的移動,設備中顯示的場景、畫面也在變化,仿佛置身于一個真的游樂場之中。
除了有趣的3D場景以外,消費者還可以和屏幕中的塔吉特的吉祥物互動,甚至參與一場店內(nèi)的虛擬打雪仗大賽。同時,塔吉特會在店中的不同位置配置工作人員,他們在向進店的顧客展示這款設備的奇妙之處的同時,就“有意地”帶著顧客走到店內(nèi)的各個位置,可謂不僅僅是介入到了消費者的購買旅程,更是引導了整個旅程。消費者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設備看到大量游戲中人物的3D影像,同時也就逛遍了各個角落:當消費者準備離開時,事實上已經(jīng)順手買了不少東西了。
比價成為主流
美國一份調(diào)查顯示,在各類影響顧客購買行為的因素中,價格的影響力是其他因素的5倍以上——每個年齡段都這樣。同時,這份調(diào)查還表示,在去實體店之前,有9成會現(xiàn)在網(wǎng)上看看這些商品。所以,當你知道有超過4成的用戶會比價,并且最終有45%的人在非實體店中購買的時候,也就沒什么驚訝的了。
實體店怎么辦?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難。
第一步肯定是會員體系和會員激勵——你沒有做好并不代表是會員體系這個理念錯了。在會員體系之外,其實實體店還有招。
就從價格來說,電商的特點在于隨時調(diào)價——如果不是你關注的商品,你極有可能根本不知道在滿100返100的時候,其價格提升了100%。那么對于實體店來說,電子價簽其實是個不錯的思路。
美國著名超市Kroger最近就從電子價簽上搞出了點東西:當顧客拿著手機,根據(jù)在其官方APP的購物單中商品進行尋找時,相關商品價簽會亮起來!簡單粗暴的一招,對顧客體驗來說確實一大步進展。
還有個案例,就是亞馬遜在西雅圖的實體店。店內(nèi)以賣書為核心,核心并不在于這些展示出來的書都有4星以上的評論,而是當顧客掃描其二維碼后,就直接能從手機上知道其他用戶對這本書的評論。
最后,最粗暴的思路是,既然你們喜歡比價,那我就成全你。
沃爾瑪就是這么干的,其官方APP有個Savings Catcher功能,顧客購物后,掃描清單上的二維碼,系統(tǒng)就會自動比價:一旦哪個商品貴了,App馬上以禮品卡的形式將差額返還!所以,其APP擁有超過2200萬的用戶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再考慮到沃爾瑪最近搞出的Walmart Pay,可以想見其未來會有多可怕的競爭力。
3D打印技術
和祖輩比起來,80后、90后一代是伴隨著互聯(lián)網(wǎng)、手機以及各式各樣新技術而成長起來的,他們喜歡發(fā)現(xiàn)獨特的東西、喜歡分享、喜歡潮流,而且對于個性化的需求超越了其祖輩。
從目前看,3D打印幾乎已經(jīng)慢慢成熟了,很多地方都能找到3D打印出來的實物——但是,在店里卻沒見過幾家有3D打印機。
對于年輕一代來說,3D打印就是新技術,他們除了希望能得到3D打印產(chǎn)品以外,更想親眼看看3D打印到底什么樣——同時再拍個微視頻、照片,丟到社交媒體上。
可以說,3D打印機就是一個吸引顧客的重要手段:對于年輕人,這意味著免費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宣傳,而對于小孩來說,這將意味著以家庭的形式將一家人吸引到店,這時候就看你的店里到底有多少處讓人愿意掏錢的服務了。
另外,現(xiàn)在還有一種思路,除了用3D打印機做個新東西以外,可以用這臺打印機對既有商品進行“修改”,這就幫助顧客把買到的“大路貨”變成自己的“個性化商品”了——這方面,我們就把3D打印機當成是升級版的“裁縫處”吧!
智能試衣服務
試衣服早已經(jīng)成了最具“體驗”的服務之一,不過問題在于,這一過程有時候并不那么方便,于是出現(xiàn)了“智能試衣”,而且案例很多。
馬庫斯百貨(Neiman Marcus)用了一項被稱為“智能魔鏡(Smart Mirror)”的技術。顧客可以穿著一件衣服在魔鏡前拍一段不超過8秒的視頻,然后穿起另一件衣服做同樣的動作,然后就可以根據(jù)一面“鏡子”上兩段視頻進行對比。
此時進行對比的并非兩件衣服,因為顧客可以改變衣服的顏色,這樣就避免了每個顏色一個一個試穿所帶來的麻煩。最后,顧客還可以將這段視頻發(fā)給朋友、上傳到社交網(wǎng)站,這樣就將傳統(tǒng)那種自拍發(fā)給朋友的方式進行了升級。
類似的還有拉夫勞倫(Ralph Lauren)。2015年11月18日,其在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艦店中展示了新一代“試衣技術”。在試衣間中,有一個類似于iPad功能的大屏幕。
首先,顧客可以根據(jù)自己的偏好調(diào)整試衣間燈光、選擇服務語言(包括英語、西班牙語、葡萄牙語、意大利語和中文)。在試穿時,你會看到所有顏色和大小,這樣你只需要試穿一次,就相當于能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顏色和適合的大小。
同時這個大屏幕還承擔了交叉營銷的作用,一方面它會根據(jù)你的選擇和偏好推薦商品,另一方面,如果你不知道該不該買某件商品,還可以通過大屏幕將相關商品信息發(fā)到自己手機上。
即時性滿足
即時性滿足已經(jīng)成為這一代用戶的特點,他們已經(jīng)不僅僅滿足于可以用手機下訂單,更希望能更快拿到商品,于是各大零售商都開始在這方面做起了文章。
美國一項調(diào)查甚至顯示,63%的80后、90后對于同日到貨非常感興趣,甚至有一半表示,愿意為同日送達支付溢價;而其他年齡段只有50%的受訪者表達相同意向。
2015年的黑五季,亞馬遜就搞出了同日送達服務——所有金牌用戶(Prime)除了能提前掌握折扣商品信息以外,在某些地區(qū)甚至可以享受2小時送達,這就使得大量非金牌用戶直接訂購了金牌會員——而這才是亞馬遜真正的贏利點。
第二種思路是實體店們的“線上下單線下取”,越來越多的用戶對這個思路感興趣,而且這本身也吸引了更多用戶到店,這也就促進了更多“即時性滿足”的實現(xiàn)。
從美國的思路看,想要抓住80、90后的市場,技術因素是絕對不能少的,零售商必須將新技術和用戶的智能設備連接起來,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的滿足自己的需求。只有這樣,用戶才能在你的電腦用手機方便自己的購物,而不是在家用手機上電商網(wǎng)站。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傳統(tǒng)行業(yè)已經(jīng)越來越難,只有跟隨時代潮流轉(zhuǎn)型才能跟上社會發(fā)展。
全部評論